ASA 成立于2017年  

不一样的双年展 | 她用竹条为中国乡村撑起一片天


当国际建筑圈的设计师都在为威尼斯双年展筹备展品的时候, 另一场意义非凡的双年展悄悄在中国的一个小乡村拉开了帷幕。这是在龙泉市宝溪乡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受邀参展的12位建筑师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我国的李晓东,杨旭,以及日本的隈研吾和前田圭介。这12名建筑师都在可持续建筑方面享誉盛名,而在本次双年展中,共有18座承载着艺术,创意,接待,住宿等功能的建筑被建成。


在这些优秀的建筑师中,有一位建筑师的作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来自德国的Anna Heringer。

 

Anna Heringer 受邀参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之前在孟加拉国鲁德拉普尔的一幢“手工建造”学校(Handmade school)。在这个两层的建筑项目中,Anna采用了孟加拉本地的建造工艺和材料,利用黏土和秸秆制成建造用砖,并尝试了使用竹框架结构制造建筑上层以及屋顶结构。这样的与传统建造技艺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了当地建筑未来发展的范例。

Handmade school 正立面图                  

建筑细节图

(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点击此爱的传送门:http://www.archdaily.cn/cn/623152/ren-gong-jian-zao-de-xue-xiao?ad_name=article_cn_redirect&ad_medium=popup


Anna带着同样的建造理念来到了中国的竹建筑双年展,而她交出的答卷也的确让中国的这个小乡村令人眼前一亮。

 

Anna Heringer国际竹建筑双年展项目全景


这是三个以竹条编织为外壳,黏土和石块垒砌成内部的建筑。它分别是男性、女性青年旅社与游客中心。Anna的生态可持续策略贯穿了整个设计甚至项目建造。

   

项目总平面图      

             

建筑剖面图

Level1

材料的选取—local material


提及创作的灵感的时候,Anna谈到当她从上海机场经过7小时车程来到宝溪乡的途中,所看到的建筑都是由混凝土制造的,而当她来到宝溪的时候,却被这个美丽淳朴的小乡村深深的震撼了。青山绿水厚竹林。Anna当即决定利用竹子作为她本次参展建筑的主要建造材料。

而在走访居民以及周边调研的同时,Anna发现当地居民数千年来都在采用着最传统的建筑工艺以及相当本地的建筑材料,例如石块、竹子以及压实的泥土。即便中国目前被各种各样大型高耸的混凝土建筑所覆盖,Anna依旧想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用中国本土的材料来与混凝土建筑进行一场博弈。

 

石块与压实泥土垒砌的建筑内核

 

建筑内核外部的竹结构外壳搭架


Level2

结构的设计—local symbols


令人感到失望的不仅仅是混凝土材料本身的不可持续性,还来自于中国所有的居住街区几乎都是一个模样。这样的无趣,在宝溪乡以及Anna的设计中都是不能容忍的。出于对场地周边建筑尺度的考量与尊重,Anna将她的项目分成了3个像大物件一样的独立小建筑。而她所谓的大物件,它们的造型其实取材于当地陶器和竹篮。

而对于夜景的设计, Anna在中间泥土核心与竹外壳中间加入的几个帐篷式的居住空间,夜晚亮灯的时候整个建筑仿佛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灯笼。因此Anna的设计不仅仅是应用了当地材料来使建筑具有传统属性,并且使建筑本身作为一种手工艺制品的象征来融入文化。

 

竹条编织外壳(左游客中心,右女性青年旅社)

 

男性青年旅社内部居住空间

 

居住空间化身灯笼

   

灯笼结构图” 

灯笼表面图绘


Level 3

生态的策略—local work force


确定好形态之后,Anna与当地的手工艺人进行了设计实施层面的讨论。令Anna惊喜的是,他们的讨论结果其实是在旧有的传统建造工艺上创新。当地的手工艺人仅限于编织过小型的日用品,却从来没有尝试过“编织”过一整栋建筑。在Anna专业的建筑知识帮助下,本地的居民利用他们传统的建筑工艺完成了这样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建筑群体。因此,在如此的策略之下,当地居民不仅解决了工作问题,并且学习了创新的建造技艺。

 

竹条编织技术应用于建筑

当地居民进行竹条编织建造

“It is true that in China everything is so big, so fast and so lou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a difference with such small buildings. That’s why we have to announce them a bit louder, because the idea is of course to make them all examples of how to build poetically, simply and eff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Anna Heringer

在中国的一切都如此的巨大、快速甚至喧嚣,这确实让这几个小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法做出什么改变。 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让它们发出的声音更大,因为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建筑成为不但具有建造潜力并且简单高效的范例。--- Anna Heringer



结语

中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着的国家,却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建筑界对生态可持续领域的探索在此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式。高技派展望未来,致力于材料的无数可能性;而人文主义设计师则追根溯源,结合传统元素,孕育出具有地域精神的作品。代代相传的人文关怀,难道不是更令人感动?

[END]





[ 投稿 ][ 媒体合作 ][ 加入ASA ]

请联系邮箱:info@asashare.uk


[ 作品集辅导 ][ 设计工作营 ][ 联合教学合作 ]

请联系客服君





相关推荐
返回